English

感触良多的贵州支教

2000-11-29 来源:光明日报 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1999级研究生 闫芳 我有话说

回首充满新鲜与陌生、压力与挑战的支教工作,辛劳不少,体会良多,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,仍然感触良多。

感触之一:贫穷的不只是经济更是观念

群山环抱中的苗乡,山路崎岖,茅屋飘摇。光脚的小孩在村子里乱跑,妇女穿着手绣的苗族服装在耕作纺线。在一个小姑娘的家里,见到她拄着拐杖残疾的父亲和破旧的茅屋,谁能不觉心酸?她只能念不收钱的特女班,家里常会断炊。但她会刺绣,会蜡染,会织布,当我问她为什么不卖刺绣挣钱时,她说舍不得卖掉精心绣出来的东西,令我一惊。这里的妇女都会刺绣和蜡染,但从未当作工艺品换钱。村里不少人就没出过苗乡。环境的封闭造成了观念的落后,人人都在“捧着金碗讨饭”。

感触之二:水土流失与人才流失

水土流失与人才流失,似乎风马牛不相及,而实际上都代表了对现有环境稳定性的破坏和对可持续发展制约。只是前者是自然生态问题,后者是人文生态问题,二者的交汇点又在于认识观念的局限。

贵州人才流失严重,去年某中学一个月内有15名骨干教师被沿海高薪聘走;而贵州某科研单位已有102名人才孔雀东南飞。不是贵州没有人才,而是留不住人才。没有人才生存和发展的环境,哪来人才的本地孵化?没有竞争机制,缺乏流动政策和市场调控,挫伤了人的积极性和进取心,制约了人才能力的发挥。人文环境的恶劣造成人才流失,自然环境的破坏则加剧了水土流失。贵州多山多雨,毁林开荒已使60%以上的山地成为粮田。单一的粮食作物难以起到原始多样性植被的水土保持作用,水土流失严重,同时造成西南丰富物种基因库的缺损。

影响人文和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正是落后的思维模式。保守、僵化,政策上仍坚持计划经济的配给原则,对资源的市场调控缺乏理解和探索;旧思路看山水,是黔山贵水凄凉地,换种眼光看山水,则是旅游、生态的宝库。封闭的地理环境造成封闭的思维模式;封闭的思维模式又使社会各方面趋向保守。西部开发,重中之重是思维模式的革新。

感触之三:学校管理的期待无论细胞,还是社会,都遵循同样的原则:即多样化地发展才能带来进步。

东南部实行了10多年的校长负责制,在开阳县还处于个别学校初步试点阶段。对已达到东部标准的重点学校,仍沿用旧的政府全包教育,统管学校的方式,限制了学校的发展。开阳一小小教高级占三分之二,教学设施完备。而学校没有人事权,急需的老师要不进来;没有财政权,仅依靠政府拨款和固定学杂费,奖金制度没有财源;没有管理权,特色活动被上级派下的活动和检查挤掉。全县的中小学,管理都依附于教育行政机关的办学模式整齐划一,缺乏多样性、独创性和灵活性,又怎能发展?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